首页 > 常识 >

北京郭沫若故居(郭沫若故居纪念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6 10:43:44    

之一、故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史学家、文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纪念馆,位于北京西城前海西街18号。大门坐西朝东,是一座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两进四合院。清朝时期为恭王府的马号,民国时期成为中医世家达仁堂乐家私宅。20世纪50年代以来,曾先后作为蒙古驻华大使馆、宋庆龄寓所。1963年,郭沫若由北京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入,直至病故。


1988年在郭沫若逝世10周年之际,作为“郭沫若故居”对外开放。1994年,更名为“郭沫若纪念馆”。1982年8月,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保碑(国三


匾额(邓颖超题)


之二、院落布局


(一)第一进院落


妈妈树(银杏)

郭沫若喜爱银杏树,称它为“中国的国树”“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1954年春,夫人于立群患重病离京治疗。郭沫若从大觉寺林场移回一株幼树,种在西四大院胡同寓所中,起名“妈妈树”,祝愿孩子们的母亲早日康复。1963年秋,郭沫若迁入时,和夫人一起移种于此。


郭沫若坐像(作者:中央美院教授司徒兆光)

东墙内一对石狮(郭沫若生前收藏)


铜钟之一(铸于清乾隆二年,郭沫若生前收藏)


(二)第二进院落


垂花门


回廊


慵懒的猫


厢房(展厅)


正房(全貌)


正房-卧室

床边陈放着主人时常翻阅的《二十四史》。每当太阳升起时,他便起身,穿着床前一双朴素的布鞋到廊下散步。新的一天从这里开始。


正房-办公室

墙上挂着毛泽东和于立群的手迹。东南角窗前的木匣里珍藏着主人流亡日本时从事古文字研究的手稿,1957年由日本寻回,郭沫若为之题名“沧海遗粟”,郭沫若的两个孩子在“文革”期间不幸丧生,他们的日记端放在郭沫若的案头,寄托着作为父亲的无尽思念。


正房-客厅

傅抱石巨幅山水《拟郭沫若九龙渊诗意》下陈放着主人收集的形态色泽各异的观赏石。周恩来以及科学文化、外交领域的领导与友人曾在此做客与商谈。钢琴前的单人沙发是郭沫若接待外宾时习惯的座位。


正房-回廊


内院



之三、郭沫若生平展


(一)1892-1913:少年时代



(二)1914-1925:创造十年




《女神》

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收入“五四”前后创作的56首诗,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三)1926-1928:北伐途次



(四)1928-1937:流亡十年



郭沫若与北伐时的四位将领重逢武汉。左起:黄祺翔、陈铭枢、郭沫若、张发奎、叶挺。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郭沫若奉调武汉,组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任厅长,开展文化宣传。图为郭沫若与周恩来、叶剑英在汉口大智门车站迎接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

与鲁迅书


(五)1937-1945:抗战洪流




(六)1945-1949:迎接新中国



重庆谈判时,郭沫若赠送给毛泽东的手表。


1946年10月底,国共和谈失败,中共办事处撤回延安,郭沫若与周恩来、李维汉告别。


1948年11月底,郭沫若为参加新政协筹备会,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又一次告别家人赴东北解放区。图为与家人合影留念。


(七)建国后


1、话剧戏曲

话剧场景模型


《蔡文姬》成为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图为朱琳、徐帆、于明加先后饰演的该剧剧照。


郭沫若与梅兰芳


2、历史考古

1971年初版的《李白与杜甫》,郭沫若的封笔之作


郭沫若与妇好鸮尊(商代后期,1976年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


3、其他

1952年10月,宋庆龄、郭沫若、彭直等邀请亚洲、澳洲、美洲环太平洋沿岸各国爱好和平人士共同发起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于北京召开。



- The End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