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格莱珉中国总裁高战以中国“尤努斯”自居,声称要打造中国本土的“穷人银行”。然而,随着多地合作项目暴雷、机构批量注销、借款人集体维权,这场披着公益外衣的金融游戏逐渐露出真容。通过深入调查发现,高战团队通过虚构扶贫场景、包装金融创新概念,实质上构建了一个以高利转贷为核心的灰色产业链。
这位自称“中国普惠金融教父”的商人,十年间编织了一张覆盖多省市的金融网络,而相关资料却显示,其旗下8家分支机构竟有7家注册在日均房费不足200元的宾馆客房,且多家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甚至早已注销“跑路”。
人设崩塌:从扶贫先锋到信用黑户
高战的履历堪称魔幻现实主义范本。这位声称拥有美国国务院访问学者经历的金融专家,其学术背景至今成谜。天眼查等工具提供的数据揭开更荒诞的现实——其本人风险高达500余项,预警提醒20余条,注册机构均无确切地址,这似乎也从侧面印证了网传的以廉价宾馆客房注册公司的说法,这种不合常理的注册地址选择,让人不禁怀疑其背后是否存在逃避监管、隐藏真实经营状况的企图。
更令人咂舌的是,高战控制的格莱珉中国八家落地机构中,竟有七家已注销。如此高的注销比例,不得不让人质疑其经营的稳定性和合法性。再加上工商处罚信息显示的不按规定纳税等问题,更令高战的格莱珉中国真实经营情况疑云重重。
吸血产业链:披着公益外衣的转贷陷阱
格莱珉中国虽不具备金融牌照,却通过战略合作名义到处“诈取”贷款。
在高利转贷方面,高战更是毫不掩饰。他借口办“穷人银行”,实际却进行着高利转贷的勾当。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只要转贷利率高于行为人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时的实际利率,即构成“高利”,无需达到民间借贷的利率上限。而高战的格莱珉中国的转贷行为,不仅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更是严重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秩序。
相关法律显示,个人犯罪违法所得达到5万元以上即构成“数额较大”,单位犯罪违法所得需10万元以上为“数额较大”,以高战和格莱珉中国的规模和运作模式来看,其违法所得恐怕早已远远超过这个标准。
更触目惊心的还有其“百元分期”陷阱。我们举个例子,假设农妇李某为购买价值100元的鸡苗,将与格莱珉签订12期还款协议,每期需偿还10元。这种看似普惠的设计,实际年化利率高达85.7%,远超法律保护的红线。当借款人逾期时,催收团队便以影响全村信用施压,迫使村民互相监督还款,将孟加拉乡村银行的互助小组模式异化为暴力催收工具。
高战团队深谙监管套利之道,游走法律边缘,对一众穷苦百姓表演着他的金融戏法。他们将放贷业务拆解为信息咨询信用管理等模块,在云南、四川等地注册的多家关联公司中,相当一部分经营范围明确排除金融业务。这种化整为零的操作,使得单笔违法所得均控制在单位犯罪立案标准线(10万元)以下。
专割穷人韭菜,底层女性为重灾区
此刻,高战仍在各个论坛宣讲着他的金融乌托邦。披着“中国版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温情外衣,高战和格莱珉中国将"五户联保"异化为针对贫困女性的债务陷阱,这类"慈善高利贷"精准锁定留守妇女、单亲妈妈等弱势群体,用"自立自强"的话术包装“吸血”本质——当她们为给孩子凑学费签下空白合同时,绝不会想到,那些注册在廉价宾馆里的“穷人银行”,正将她们的血汗钱转化为高战团队的保时捷车标与海外信托基金。
这场持续十年的慈善表演,是时候揭开帷幕验看真章了。当"普惠金融"变成收割工具,普通民众更需擦亮双眼。若您或亲友接触到类似机构,请务必做到三查三拒:查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是否包含金融资质、查借款合同是否明示综合费率、查资金流水是否进入对公账户;拒签空白合同、拒付隐形费用、拒接通讯录授权。
同时 还要特别警惕"零利息""无抵押"话术背后的服务费陷阱,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年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LPR四倍的部分,法律不予保护。
记住两个关键数字:年化利率36%是司法红线,超15.4%(以当前LPR计算)即存法律风险。若遇"100元分12期还"类贷款方案,可用公式快速测算真实利率(总还款额÷借款本金-1)×2,超过36%应立即向银保监12378热线举报。留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文本,遭遇暴力催收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莫让"普惠"幌子成为吸血工具。不要让扶贫成为生意,不要让公益沦为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