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吉游戏理念下,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中心幼儿园开辟出了1500多平方米的竹林游戏场地。竹林地形多样,起伏多变,有平地、小丘,还有狭长的壕沟,成为幼儿自主游戏的乐园。
竹林改建后,我随幼儿一起进入其中。幼儿一下子就发现了两片竹林中间有条壕沟。小方和丁丁惊喜地说:“哇,这条沟好深啊!”“老师,从哪儿下去呀?”这时,一个幼儿首先到达壕沟底部。得知他是顺着旁边的轮胎爬下去的,更多幼儿也加入其中,大家为壕沟里的聚会兴奋不已。没过多久,幼儿就遇到了问题:“怎样爬上坡?”一个幼儿双手攀着山坡边缘往上爬,但刚爬了一小步就滑了下来。她不甘心,继续爬,还是失败了。另一个幼儿则退到壕沟边缘,飞快地向对面山坡跑去,想利用助跑来爬坡,可中途又滑了下来。丁丁抓着坡上的小草往上爬,小方看到后双手托住丁丁的屁股,可爬到一半小草被拔了出来,丁丁也滑了下来……就这样,爬坡任务宣告失败,幼儿只能通过人工轮胎楼梯爬上来。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介入,但他们的困惑写在脸上。
这次壕沟爬坡游戏,幼儿的兴趣点非常集中,就是“爬上坡”。当时,园内正在研讨“如何有效支持幼儿游戏”,此次活动无疑是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组织教师讨论,发现大家的困惑主要包含三方面。第一,支持时机难把握,担心不恰当的支持会打断幼儿游戏。第二,支持方式难抉择。是躬身示范,还是隐晦指导?第三,支持手段难确定。用行为、语言,还是用材料支持?针对教师的困惑,我请他们观看壕沟游戏回放。大家一致认为,幼儿的兴趣点集中在爬坡上,但壕沟很深,幼儿手臂力量不足,再加上双脚没有着力点,导致爬坡失败。基于幼儿对爬坡兴趣不减,我引导教师再次讨论:“怎样支持幼儿游戏?”有教师说可以听听幼儿的想法,比如“爬坡失败的原因”“有什么办法可以爬上坡”等。于是,我建议教师和幼儿进行一次游戏分享活动。幼儿提出:“可以在竹林里放一把梯子。”“可以绑上绳子,把我们拉上去。”“可以挖个楼梯走上去。”……
几天后,壕沟里出现了铁锹、木梯、沙包等材料,壕沟边的毛竹上还绑了很多绳索。有的幼儿已经顺着绳子爬上了坡,还有的幼儿借助各种材料,挖坑攀爬、手脚并用,他们都在享受成功登顶的喜悦。
经过这次研讨,教师对“如何有效支持幼儿的游戏”有了一些思考。一是要观察先行,适时介入。在持续观察幼儿游戏行为后,要了解幼儿的真实游戏水平与需求。再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等待介入时机。比如在爬坡游戏中,教师了解到幼儿的爬坡兴趣持续高涨,但无法突破瓶颈,于是打算介入。二是要与幼儿开展深度对话。教师要进行开放式提问,将游戏中的问题抛还给幼儿,拓宽他们的思维,让其成为问题解决的主体。如爬坡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自主提出“放梯子”“绑绳索”“挖台阶”等创意方案,既保护了幼儿的游戏自主性,又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三是要提供动态支架。比如教师没有直接示范爬坡动作,而是通过对话、投放材料等支持幼儿持续探索,让其体验自我突破的成就感。
总之,教师要清晰地知道,幼儿想做什么、需要什么,然后,该出手时就出手。
(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中心幼儿园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3日 第02版
作者:谢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