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清晨7点25分,天还未亮透,记者在安顺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门口见到了步履匆匆的护士刘晓丹。“刚要交班有点忙,我先给你拿手术衣和口罩。”“头发要扎起来,全部放到帽子里。”简单的指导下,记者“全副武装”,进行消杀后,跟随刘晓丹进入了新生儿科。
保温箱规律的嗡鸣、监护仪的滴答声,间或响起的医护人员脚步,构成新生儿科特有的“背景音”。刘晓丹一边轻轻揭开温箱遮光罩查看婴儿情况,一边整理对应交班记录,记下各婴儿护理要点。“3号箱早产儿昨夜血氧波动,今天要重点监测;13号箱黄疸值偏高,要注意蓝光时间。”“每小时翻身、抚触,每天三到四次喂奶、换尿布,还要观察有没有呼吸暂停。”十几年来每天和温箱里的小家伙们打交道,80后的刘晓丹笑称自己成了“婴儿语十级学者”,“一哭就能分辨是饿了还是疼了。”
上午十点,同事张梦推来了摆满小奶瓶和药剂针管的推车,和刘晓丹一起给宝宝们“开餐”。“每个孩子病情不同,奶量和吃的药也随时有变化。”张梦戴上无菌手套,对照医生给每个温箱宝宝开注的奶量和药剂,用注射器将药剂缓缓推注到奶瓶中,作为工作不到五年的95后,张梦告诉记者,自己才来到新生儿科时,也曾有过手忙脚乱的时刻,如今早已能够独立娴熟地照顾新生儿们。“我们一般鼓励家属提供母乳,优先喂养母乳。如果是产妇条件有限或孩子胃肠道发育不足,我们会根据情况喂养专用配方奶。”虽然给记者解释的语速稍有急促,刘晓丹手上的动作却轻柔平稳,她观察着宝宝吸吮奶瓶的状态,不时轻扶宝宝脖颈防止噎呛。
喂完奶后,刘晓丹又马不停蹄地开始给黄疸区的两个宝宝更换温箱。检查核对温箱上方挂着的温箱管理登记台账后,她先将新温箱开启预热,随后走进被服间,取出温箱内的小枕头和被垫。“我们温箱是一星期一换,因为来这里的宝宝一般抵抗力比较弱,温箱长时间使用容易感染。”见记者好奇她手中拿着图案和形状不一、洗得有点绒边的小枕头,刘晓丹笑着解释为什么被服间的枕头和被垫规格大小、图案风格不一致,甚至“五花八门”:“最初我们统一购置枕头被服,但每个宝宝体格不一,一样规格的枕头、被垫无法让每一个宝宝睡得舒适安心,我们索性发动科里有技能的医护人员一起,自己做温箱枕头。”她指着被服间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枕头如数家珍,“这几个适合头小一点的宝宝,这个环形软枕,我们都叫它‘鸟巢’,可以给宝宝模拟母亲的怀抱感,防止宝宝在动时撞到温箱,还可以增加宝宝的安全感。”
另一边,张梦正教新手妈妈李女士做“袋鼠式护理”。她把婴儿贴在李女士胸前,调整着姿势:“皮肤接触能稳定心跳,还能促进泌乳。”在张梦指导下,轻轻环抱孩子的李女士眼眶泛红,“孩子出生后我都没抱过他……谢谢你们替我当了一个月的‘妈妈’。”
无论是80后的沉稳老练,还是95后的活力热情,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对生命的敬畏始终在安顺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传承。在这里,“临时妈妈”们用专业筑起生命防线,更用行动体现了医疗的刻度——精确到0.1毫升的奶量、0.1克的体重增长、0.1秒的应急反应,最终汇聚成奇迹的分母。
离开时,刘晓丹和张梦仍忙碌奔走于新生儿科各个病区,“这只是我们上班时很平常的一天。”她说这句话时声音很轻,却让人相信,对新生的呵护将在这里始终延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龙海若
编辑 杨曦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