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在现实巨大的压力洪流下,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25岁时我还在相信未知的世界,但到了44岁,我现在只相信自己。只是25岁时,我并不知道那个未知的世界就是自己。”这是青年作家刘同的答案。
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前,刘同小心地拆开放在桌上的一个灰色套盒,绿、蓝、黄三本书的封面,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是《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向着光亮那方》组成的“成长三部曲”。
“今天第一次看到这套书,是我最近最开心的事。”刘同摩挲着书脊,告诉封面新闻,“这套书对我有很特别的意义,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的刘同会轮番登场,在书页间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很神奇。”曾在县城仰望星空的勇敢少年,不会想到,照亮无数人的光芒,最初只是为自己点燃的,一团抵御寒夜的篝火。
写作最初的几年里,已身为光线影业副总裁的刘同,常被问道:“你为什么要写书?谁想看?”直到《谁的青春不迷茫》初版,并在此后的十三年间,被重印107次,他才确信坚持有意义:这些文字曾是他对抗世界的日记,如今成为无数读者青春的行囊。
光线影业副总裁、作家刘同。(受访者供图)
迷茫:从县城到北漂的孤独之路
回看刘同一路走来,迷茫始终贯穿其间。
在小县城的少年时代,他便借敏感的“触角”,捕捉着周围世界的细微变化。父母是医生和护士,工作繁忙,留给他大片独处的时光。“那些温暖的故事和片段,我都写在《向着光亮那方》里。很多人看哭了,我写时每篇都哭。”刘同回忆道,“我把困惑和迷茫写进文字,通过文字找答案。我就找朋友答疑解惑,他们也一定不懂。所以,《谁的青春不迷茫》是我找到自己的书,让我不那么恐慌孤独。”
在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度过的大学时代,让他第一次直面未来的焦虑。“从大一,我就想怎么找工作。同学们都差不多,为什么选我?于是选择了写作,每天写点东西,把自己写哭,就觉得真棒。”这份焦虑,不是停滞的借口,而是前行的动力。刘同强调:“很多人把迷茫当不出发的理由。我的迷茫是上路后,担心有没有尽头。先出发,先让自己上路再说,别考虑结果好坏。”
初入职场,刘同尝试销售,却视之为“人生噩梦”。“做销售,所有事都对别人带来希望,每天围绕别人生活,没有自我。崩溃了。”刘同告诉封面新闻:“人生分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的。只要控制好自己的,别对不可控的抱有希望。”这份觉悟,让他回归内容创作。“只要不做销售,我干什么都行。遇到崩溃,就问自己‘想做销售吗’?一切都能解决。”
北漂的日子,是一场漫长的独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他描绘了北漂的多种孤独:“孤独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名词,是多种情绪的化身,是一个人必须要面对的很多事。正在经历的孤独,我们称之为迷茫。经过的那些孤独,我们称之为成长。”
这种孤独,被刘同转化成力量的源泉,而他笔下温暖的文字,如一盏灯,照亮了无数读者的暗夜。“很多人看这本书看哭,因为它是我成长的不同状态,也是每个读者成长会经历的状态:迷茫、孤独、光亮。”
“我觉得北京混不下去想回家乡,结果三天就崩溃了。” 刘同告诉封面新闻,“在家乡要应付人情世故,在北京只要把工作做好就能领工资,还是在北京待着吧。”
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以及对主体性的坚守,梦想的大门,也在刘同不懈努力下,逐渐敞开了。成为光线影业副总裁后,他也在影视行业坚持启用新人。“流量演员成本高,需要赚更多才能回本。新人片酬低,把省下的钱投入制作和宣传,只要作品好,性价比更高。”从《左耳》的陈都灵到《谁的青春不迷茫》的白敬亭,都在印证刘同的正确判断。
深陷情绪黑洞 写作成为一种“救赎”
“以前写东西,都不是命题作文,我什么都写,也没有任何的格式,想写啥写啥,今天可以写200字就写200字,明天能写2000字我就写2000字,总之把我心里最想表达的东西和思考的东西,变成文字写下来就行。”刘同直言,因为只有变成文字写下来,它才能成为心里那个明确的答案,“我不写下来好多东西,脑子一过就过了。所以我会记录下每一天自己思考的问题,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看似不起眼的每日记录,却如砖块堆砌,最终落成高楼。2012年,《谁的青春不迷茫》爆火,将刘同推上新的事业高峰。赞誉声中,一个错觉悄然滋生:“35岁后,我会被周围人给我制造错觉影响,去做完全不擅长的事。”刘同回忆道。“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做什么都能成,也该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这种自我掌控力,在刘同的37岁迎来考验。当老板对他说“接下来靠你自己了”时,刘同在公司成立新厂牌独立运作项目。“突然要为所有决定负责,那种感觉很特别。”他停顿片刻,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从那一刻开始。我意识到背后没有人可‘靠’了,我得为自己所有做的决定负责。”
试图满足外界期待。在为满足外界期待而偏离轨道后,刘同在不擅长的事情中,崩溃了。
失眠、耳鸣、斑秃接踵而至。深夜里,刘同向相伴二十多年的光线老板发出绝望信息:“我没价值了,开除我吧。”那个曾坚信“努力就能被世界看见”的年轻人,深陷于自我否定的深渊。
切断朋友圈,远离纷繁的人际关系,刘同在海南的小渔村里,买菜、写作、看海,尝试自我救赎。萤火虫在夜幕亮起,流星划过天际,紧绷多年的弦终于松弛。“突然发现,停下来不是坠落,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在这段无人相识“放逐”中,刘同再次找回自己,创作出《等一切风平浪静》,字里行间流动着前所未有的平静力量。
对自我认知的探索,也贯穿刘同的创作。他将《成长三部曲》比喻为三种生命状态:“《青茫》是‘在文字里找自己’,《孤独》记录北漂路上‘独自前行的舒服’,《光亮》则收藏了生命中的温暖碎片。”当出版社将三本书组成套装时,刘同突然意识到:“原来这些年我是在用写作丈量自己的生命。”
《谁的青春不迷茫》有个独特设计:2012年出版时,30岁的刘同在20岁日记后添加批注;2024年再版时,44岁的他又与35岁的自己对话。“三个刘同跨越二十年对话,能清晰地看到人的变化。”他翻开书页展示,“比如25岁时我坚信努力就有未来,现在明白未来就是我自己。”
这种坦诚曾让刘同犹豫是否出版日记。“害怕被人说矫情。”结果读者反馈却是:“原来你也这样。”他由此顿悟:“真实比优秀更难得。”当被问及是否把真诚当武器时,他笑着告诉封面记者说:“真实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撒谎,就像吵架时别人翻旧账,我能立刻判断那是不是我说过的话。”
如今刘同保持着独属于自己的创作节奏:每年花几个月隐居海南渔村。“开车20分钟才能到镇上,没有外卖。”他描述这种生活时眼神放松,“不认识任何人,每天就是工作、吃饭、运动。”
快节奏的流量时代,在传媒影视行业二十余年的刘同,保持着一种警惕。“我之前说过让大家都放下手机,因为拿起手机,就把关注度放到别人身上,你的灵魂都被吸走了。”
建议年轻人逃离社会评价体系:“如果你决定你的职业,那你就要给自己一个原则,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能对自己失去信心,你都应该继续有心气,你都有足够的能力可以重来一次,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的话,你可以100%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刘同告诉封面新闻,这几个点很重要,“不要别人一骂你,你就觉得自己失去了信心,你一失败就觉得自己不能再从头来过,摔倒了从头再来的人,更值得被尊重。”
“我现在也很少对任何事情发表看法,因为每个人都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刘同直言,好好地活着,活给那些相信你的人看更重要。“不需要通过去点评某件事情,获得别人的认同,只要你还活着,每天很快乐,去分享那些有趣的生活的小的闪光的温暖的东西,大家看了就会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