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成立联合工作专班、“一道两管”……大亚湾南北两园区加速融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0:46:00    

  大亚湾石化区,连续六年稳坐“中国化工园区30强”头号宝座;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五年前从零起步,渐渐崛起成一座生机勃勃的产业新城。两园区“一南一北”,直线距离仅10公里,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日益密切,不断深化“南北联动”发展新格局。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新材料产业发展工作推进机制,理顺大亚湾石化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管理体制架构,在产业、项目、土地、人才等方面真正实现一体发展、联动发展、优化发展。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大亚湾开发区2025年工作会议提出,要围绕拓展产业链、新材料跨越式发展,提升南北区一体化水平。

  紧密联动

  成立联合工作专班

  近日,两园区主要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在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召开座谈会,研究讨论产业园安全环保、管理体制机制、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人才及资金保障等问题。为全力支持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发展,大亚湾开发区选派8名涵盖不同专业的业务骨干支援建设,并安排首期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

  人员互通、数据共享、重大事项协同商议……两园区间的互动与融合贯穿于园区发展的各个关键环节,成立了由招商、规划、应急、环保、能源、园区管理等部门共同组成的联合工作专班,精准提升联动发展的业务能力。历经20余年的发展,大亚湾石化区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设施、安全环保、应急救援等关键数据,借助共享机制,可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依据。另外,两园区还建立了定期协调会议机制,轮流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深入合作和协商解决联合工作中的重大事项,明确各阶段工作重点。

大亚湾石化区。惠州日报记者黄旭新 摄

  随着两园区的紧密合作,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土地储备稳步推进、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优质企业纷纷落户建设,“再造一个石化新材料产业新增长极”的使命愿景正在逐步化为现实。依托大亚湾石化区“隔墙供应”优势和产业集聚效应,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目前落户产业项目36宗、总投资476亿元,初步形成聚合物产业链和电子新材料产业链。

  今年初,“面向全球、惠聚未来——高端石化新材料招商大会”在大亚湾举行。大会共达成合作项目94宗、计划投资总额929.02亿元,并开展惠州新材料产业园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们围绕做大做强做优石化新材料产业链、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人才引育和科技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话题,积极建言,出谋划策,共同为推动惠州高端石化新材料产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两园区注重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共同编制全产业链招商图谱和招商需求清单,制定联合招商路线图,举办招商推介活动。大亚湾依托炼油、烯烃和芳烃等上游项目,引导中海壳牌等龙头企业参与协同招商,协同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开展高性能聚烯烃、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等下游项目互补招商,明确区分各产业链中两园区的发展定位和招商侧重点,实现差异化发展。

  基建融合

  “一道两管”连接两园区

  日前,5万吨级液体散货码头水工结构建设正式启动。建成后,该码头通过引桥与后方规划道路和公共管廊相连接,可运输醇类、脂类等各类液体化工产品,畅通了大亚湾石化区和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液体石化产品及原材料运输通道,为两大园区“隔墙供应”助力提速。

  园区联动发展的背后,是基建工程的深度融合。为更好促进两园区公用工程互联互通,大亚湾区属国企和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由合资公司负责联通两园区的管廊、排海管道、专用物料运输通道等公用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促进两个园区联动发展的“一道两管”建设跑出“加速度”。

  其中,连接园区与大亚湾石化区的石化专用通道已建成通车;“两管”中的污水排海管道延线工程预计今年底完成前期工作,2026年开工;全长17.8公里连接管廊正在加快建设,将于2026年投用。这是一条连接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大亚湾石化区和惠州港的物料运输管廊。从空中俯瞰,它犹如一条飘带串联起南北两个园区。

  为推动安全环保管理一体化,辐射延伸大亚湾石化区的安全环保经验做法,大亚湾石化区积极推广中海壳牌先进安全管理经验,两园区定期组织企业安全意识集中培训活动,组织安全生产专家为企业关键时段提供技术指导,聘请第三方开展全天候安全生产服务、建立安全生产正向激励机制等。

  与此同时,两园区正形成较为统一的投资项目安全环保量化评估细则,推行安全环保“一票否决”制,共享基础设施配套,推动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惠州基地、海陆消防站、公用管廊等的互联互通,探索共享智慧园区管理系统。统筹利用两园区应急救援力量,定期组织开展两园区应急救援联合演练。探讨联合开展业主委员会和公众开放日活动,加强两园区企业间交流,寻求合作共赢。

  惠州日报记者曾静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