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以高水平开放应对逆全球化冲击,推动全球合作共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5:30:00    

(本文作者徐思远系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硕博连读生;丁浩员系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国际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致公党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开放始终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理念进一步被强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对开放战略的坚定信念,也为应对全球化新挑战指明了方向。

然而,近年来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全球治理体系面临严峻考验。以特朗普政府近期推出的所谓“对等关税”政策为例,其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的基准关税,并对贸易顺差较大的国家施加额外关税,这一举措被视为逆全球化的典型体现。这种政策不仅与全球化合作共赢的趋势背道而驰,更通过破坏全球供应链、抬高贸易成本,对世界经济造成广泛冲击,同时也令美国自身经济难以独善其身。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始终高举开放大旗。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之际,中国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对多边主义的承诺,致力于通过高水平开放化解外部冲击,为全球合作共赢注入新的动力。

一、对等关税是损人不利己的逆全球化行为

“对等关税”作为一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典型表现,背离全球化合作共赢的趋势,是一项损人不利己的逆全球化行为,不仅冲击全球经济,还反噬美国自身,凸显了封闭政策的局限性。

所谓的“对等关税”对全球经济的破坏力不容小觑。它通过高关税壁垒打乱了跨境供应链,阻碍了各国间的合作共赢。对于低附加值出口国如越南,46%的关税大幅推升出口成本,挤压其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并迫使相关供应链中断、企业产业链重新布局。高附加值出口国如日本,尽管对等关税较低,但因美在汽车等多领域的保护主义而竞争力受损,国际贸易中心(ITC)预测日本可能损失170亿美元的出口美国潜力。欧盟虽为盟友,其核心产业仍受波及,沙特阿拉伯等国则需在中美间寻求平衡,非盟友国家如俄罗斯、古巴更面临潜在制裁风险。这种分层式冲击加剧了全球贸易分化,违背了开放合作的全球化精神。

美国推行所谓的“对等关税”的初衷是保护本国产业、遏制他国竞争,然而这种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却产生了明显的反噬效应。关税抬高了从中国等国家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成本,导致美国企业运营压力上升,产品价格上浮,消费者承担更多支出,通胀压力随之加剧。同时,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市场波动,资本信心受挫,金融市场频频动荡,尤其是对外依存度高的制造业和农业板块受到显著冲击。更为严重的是,面对美国的单边加税行为,多个贸易伙伴实施反制关税,使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被进一步削弱,农产品出口受挫、企业订单流失现象日益普遍。事实证明,对等关税不仅未能带来预期的保护效果,反而加剧了自身经济的不稳定性,暴露出其“损人终究害己”的本质。

二、高水平开放的中国实践

对等关税虽来势汹汹,但开放合作仍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国以高水平开放为抓手,不仅为自身发展开辟新空间,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共享机遇的平台。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港等高水平开放平台建设,推动制度创新与规则对接深度融合,成为优化营商环境和吸引全球资源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全国已设立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覆盖东中西部多个区域,形成了多点布局、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这些区域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推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不断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持续简化,为国内外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在对内对外扩大开放的同时,中国持续深化对外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互利共赢的国际贸易规则。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150多个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经贸合作关系,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开发、绿色能源转型等多个领域。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宣布新增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进一步强化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包容性增长。

同时,中国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不断提升制度话语权。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后,中国积极落实原产地规则、关税减让和服务贸易承诺,带动区域产业链更加紧密融合。此外,中国推动建立“数字丝绸之路”,与多国在跨境数据流动、数字基础设施、智能制造等方面加强合作,开辟全球开放合作的新领域。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中国不仅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动力,也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三、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全球合作共赢

面对外部施压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挑战,中国没有选择对抗与封闭,而是通过深化开放战略寻求更加多元、稳健的发展路径,展现出高度的制度韧性与战略定力。

一方面,中国加快市场多元化布局,积极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通过深化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往来,特别是加强与东盟、非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有效分散了贸易风险,拓宽了外贸增长的新空间。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6.99万亿元;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货物贸易额达到了22.1万亿元。

另一方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中国应对外部冲击的关键抓手。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推动高端制造与新兴产业发展,中国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中国制造2025”计划与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推动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深度转型。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同比增长8.3%,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均实现突破,增强了全球竞争中的主动权。

此外,中国还应积极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提升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通过《中国标准2035》战略,中国在国际标准组织中的影响力持续扩大,技术委员会数量不断增加,为全球技术规范的制定贡献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这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全球适应能力,也有助于推动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全球治理格局。

最后,中国要始终坚持协商解决分歧的原则立场,倡导通过对话合作应对贸易摩擦。在全球经贸摩擦中,中国与美方多轮谈判,最终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体现了推动对话、反对对抗的建设性立场。此外,中国也通过与欧盟、东盟等经济体的高层次交流机制,持续推动多边主义与互利共赢,努力稳定全球经济的合作基础。

(本文为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