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的角色塑造尽显功底。 受访者供图
学员用唱腔、神态与肢体让人物鲜活起来。 受访者供图
距离开演还有半个小时,梅州市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山歌剧场已经有不少观众在等候观演,生怕错过这场期待已久的演出——客家山歌剧表演人才培训结业汇报展演。
一场结业汇报展演,为何这么“火”?
这是客家山歌剧发展史上首次由8个专业院团的30名演员联袂完成的一台高水平展演,可以说是客家山歌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集中展现了新时代文艺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
得益于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30名学员跨越全国5个省(区、市),来自专业文艺院团与地方文化馆,带着对客家山歌剧的热爱汇聚一堂,肩负起让客家山歌剧这朵“艺术之花”在全国文化艺术领域绽放、形成双向赋能良性循环的重任。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通讯员 高辉源 孙铂淏 刘志玲
经典之作与创新佳作
当夜幕降临,展演场内早已座无虚席,连过道都加满了临时座椅。
历时两个半小时的结业汇报展演,以4幕篇章串联起传统与创新。剧目清单不仅囊括了《彩虹》《等郎妹》等久演不衰的经典之作,也精选了《白鹭村》《娘·酒》《审麻袋》等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的创新佳作,全面展现了客家山歌剧在传承与创新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从经典选段的细腻演绎,到创新剧目的生动呈现,30名经严格选拔与刻苦训练的学员,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功底站上舞台。他们通过一个个经典的客家山歌剧选段,生动汇报了在培训期间的所学、所思、所悟以及艺术上的成长与蝶变。
舞台上的亮眼表现,背后是学员们对角色的深度打磨与自我突破。
来自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的陈晨光入选了此次培训,他在汇报展演中饰演大型山歌剧《血蝴蝶》男一号。“新角色和我本人性格反差大,也不同于常见的严肃正统角色,塑造起来有不小挑战。”陈晨光说,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他反复揣摩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语气神态到肢体动作,一点点贴近角色的特质。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的表演功底得到锻炼,更在与全国各地优秀演员的同台交流中,对客家山歌剧如何在传承中创新有了更深的思考。
同样收获颇丰的,还有来自梅县区客家传承保护中心的刘谦隆。他出演了客家山歌剧《合家福》选段“门前对歌”,在聚光灯的映照下,一招一式都尽显专业与投入,将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刘谦隆说:“这是我从艺多年来首次在舞台上饰演长者,从最初对角色神态、动作的生疏揣摩,到逐渐把握住长者的气质特点,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与收获。”
展演结束后,观众意犹未尽。看到台下观众的聚精会神,听到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学员们的所有汗水与付出都变成了值得。他们不仅是在表演,更是在把客家文化传递给更多人,为推动客家山歌剧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文化传承与人才成长
两个半小时的精彩演出赢得满堂喝彩,这份高光背后是两个月日复一日的专业培训和打磨。
此次培训是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由嘉应学院申报立项并承办,联合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共同实施。作为经国务院批准、2013年成立的国家级公益性基金,国家艺术基金致力于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精品力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本次客家山歌剧表演人才培训项目,正是基金助力地方传统艺术发展的生动实践。
为实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培养宗旨,此次项目精心设计了三个阶段的培训体系,层层递进打磨人才,着力培养了一批兼具深厚传统底蕴与锐意创新能力的客家山歌剧表演领军人才。
第一阶段是为期40天的集中培训,由全国25名专家、教授、院长及客家山歌剧代表性传承人授课,内容涵盖戏曲理论、表演技巧、导演艺术、民族音乐、发声技巧等核心领域;第二阶段,团队深入福建龙岩等地开展采风活动,感受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汲取创作灵感,并结合乡村振兴主题孵化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作;第三阶段专注于剧目排练与结业展演的最终呈现。
“与文化相融、与角色共情。”这是学员们对培训历程的共同感悟,也是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脚。学员们在深度接触客家文化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与这门传统艺术建立起情感联结。正如学员刘谦隆所言,培训不仅系统传授了表演理论与技巧,更让他对客家山歌剧有了全面深刻的认知,为未来艺术道路指明方向。
这种人才成长与文化传承的相互成就,为探索新时代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不是终点,而是更高标准的起点。项目负责人嘉应学院教授张贵表示,此次客家山歌剧表演人才培训项目及结业展演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客家山歌剧艺术输送了新鲜血液,更对推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线实践
公园里的“活化石”
街角边的“新声代”
培训期间,“客家山歌剧表演人才培训”采风调研团深入龙岩市上杭、长汀、新罗等地,穿梭于公园、广场、老街巷尾,与自发聚集的客家山歌演唱者们面对面交流,开展田野问卷调查活动,探寻真实又深厚的民间根基。
年过七旬的李阿婆,歌声高亢清亮,情感饱满。“我十几岁就跟妈妈在田里学唱山歌,那时候干活累,唱起歌来就不觉得了。山歌就是我们的‘解乏茶’,也是我们的‘传家宝’。”李阿婆的话道出了山歌与客家人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龙潭公园,项目组遇到了十余名像李阿婆这样的民间歌者,他们的平均年龄超过65岁,山歌的曲目以传统情歌、生活歌、叙事歌为主。
如果说龙潭公园里的山歌是沉淀的历史,那么龙岩中心城区新罗区的街角广场,则展现着客家山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另一种生态。
35岁的陈先生是一名上班族,却对客家山歌情有独钟。“我觉得山歌不能一成不变,也要与时俱进。内容可以写我们这代人的喜怒哀乐,旋律上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和流行音乐结合?”陈先生的想法,与学员们正在思考的客家山歌剧创新课题不谋而合。
在新罗区的调查中,采风团发现,虽然自发演唱山歌的人群仍以中老年为主,但已经出现了一批像陈先生这样的年轻“粉丝”和参与者。他们通过线上社群、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介接触、学习山歌,对山歌的传承有着更开放更多元的想法。问卷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年轻受访者认为,客家山歌需要创新表现形式和加大媒体宣传才能吸引更多人关注。
“这次调查让我们走出了‘象牙塔’,真切地触摸到了客家山歌的‘体温’。”项目组负责人表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门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基因,它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记忆、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老一辈歌者的坚守让我们感动,年轻一代的探索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寻声闽西,问脉山歌。这场深入民间的田野调查,无疑为客家山歌剧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了强劲鲜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