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大地,群山叠翠,水韵悠长。赤水河碧波荡漾,乌江两岸绿意绵延,大娄山下生机盎然。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革命老区,遵义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碧水蓝天净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现在的湘江河真是大变样了,水清岸绿、白鹭纷飞,是我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在遵义生活了60多年的市民李建华站在湘江河畔感慨道。他口中提及的变化,正是遵义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写照。
湘江河畔。胡志刚 摄
2024年以来,遵义市以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提升。在蓝天保卫方面,制定印发了《遵义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聚焦春节、元宵等重要时段,全力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管控。全年完成重点企业废气超低排放改造1家,序时推进9家;推进涉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企业排查整治,共检查企业724家(次),发现问题47个并全部完成整改。
在碧水保卫方面,全市更新465个千人以上饮用水源基本信息,完成34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评估工作;开展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排查问题已交办属地政府整改;基本完成各县(市、区)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与重点区划定。值得一提的是,遵义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在100%。
赤水河景(来源:贵州省水利厅)
在净土保卫方面,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强工业搬迁腾退地块监管,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9.3%。
在固废治理方面,遵义市认真开展环境风险点和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对55家企业开展危险废物可追溯信息化管理;完成110家涉危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制定完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产业绿色转型,经济生态协同发展
在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仁怀市,30座白酒污水处理厂正在高效运转。“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每天总处理能力可达4.57万立方米,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及白酒产业绿色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遵义市生态环境局仁怀分局负责人介绍道。
在遵义表面处理环保产业园,现代化的厂房整齐排列,绿树成荫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2022年10月,全国首个全架空设计的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成为支撑园区绿色发展的“硬核”设施。
遵义表面处理环保产业园。(来源:多彩红花岗)
“我们将废水细分为含镍、含铬、酸碱、磷化等12类,每类废水单独收集、专线处理,实现了电镀废水从源头到末端的全生命周期管控。”贵州巨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勤告诉记者,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5家,水循环利用率达50%,有效解决了电镀行业污染高、风险大、监管难的问题。
在遵义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制造体系已经形成。该公司通过构建厂区水体循环、污水处理、废气余热发电和布局分布式光伏等深挖节能降碳潜能,不仅保护了环境,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推进绿色发展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遵义市加快推进工业绿色转型提升,大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通过聚焦绿色工厂创建,创新服务模式、加大政策支持等手段,不断提高工业绿色化、低碳化水平。截至2024年,遵义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9家、省级绿色工厂44家,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省级绿色园区5个。
凝聚社会共识,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我志愿成为一名‘青清河’保护河湖志愿者,守护好家乡的每一条河流!”2024年12月18日,在新蒲新区新舟镇沙滩村举行的生态文明志愿服务市级示范活动上,新一届志愿者庄严宣誓。
活动现场,共青团遵义市委、遵义市林业局、遵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为新一届遵义市“青清河”保护河湖志愿服务队、遵义市“小林长”志愿服务队授旗,并宣读了《生态文明青年志愿服务行动倡议书》。
这样的场景,正是遵义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遵义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问题整改为契机,全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通过持续努力,全市已建成8个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区)、3个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赤水市获得“中华环境奖”,赤水河(遵义段)获评“中国好水”“最美家乡河”“全国示范河湖”等称号。
从城市到乡村,从企业到学校,生态文明理念正在黔北大地生根发芽。在校园里,环保教育课程丰富多彩;在社区中,垃圾分类宣传深入人心;在工厂内,清洁生产成为自觉行动。
“现在大家都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环境变好了,我们的生活也更舒心了。”汇川区南京路社区居民王阿姨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遵义市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让黔北大地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让人民群众在优美生态环境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来源: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作者:李燕
作者单位: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责任编辑:朱懿 李俊 肖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