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凌晨,重庆主城区遭遇强雷暴天气,这不仅带来了疾风骤雨,更引发了一场特殊的“呼吸保卫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渝中院区、江南院区急救部从凌晨1时陆续涌入大批“雷暴哮喘”患者,截至清晨7时,两院区共计接诊200余例相关病例。候诊区内咳嗽声、喘息声交织,就诊队伍一度从诊室延伸至走廊,医护人员彻夜未眠,在疾风骤雨中展开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我从没想过打个雷能让人喘不上气!”在渝中院区急诊部,45岁的李女士蜷缩在吸氧区,手中紧握着支气管扩张剂。她患有多年过敏性鼻炎,凌晨雷雨初起时突感喉头水肿、呼吸费力。据值班医生介绍,此次集中暴发哮喘的患者年龄集中在30至60岁之间,均有花粉、尘螨等过敏病史,多数出现急性喘息、胸闷及持续性干咳。
这场“雷暴哮喘”的元凶,正是极端天气与过敏原的致命组合。重医附二院急救部主任王晓龙教授解释,雷暴发生时,强对流空气将地表花粉、霉菌孢子等过敏原裹挟至高空,雷电释放的能量使这些颗粒爆裂成不足2.5微米的超细微粒,随降雨重新降落地面。这些微粒可穿透鼻腔过滤屏障直达肺部,导致过敏人群气道平滑肌痉挛、黏液分泌激增。“原本只会打喷嚏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可能在雷暴中突然发展为重度哮喘。”王晓龙强调,当日接诊量较平日暴增三倍,重医附二院两院区凌晨紧急增派6名医生8名护士火速支援,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绿色通道,紧急调配药品及物资,确保救治通道畅通。
为此,王晓龙提醒,雷暴天气对过敏人群而言是明确的健康风险信号。患者就诊高峰通常出现在雷暴开始后1小时,但危险期实际从雷暴前2小时持续至雨后3小时。在此期间,过敏体质者应紧闭门窗,使用空气净化器;外出时需佩戴N95口罩,避免在树下停留;哮喘患者须随身携带速效支气管扩张剂,若出现呼吸时锁骨及肋间肌凹陷、口唇发绀等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因自行服用抗过敏药延误救治,王晓龙特别提醒:“‘雷暴哮喘’本质是气道物理性阻塞,抗组胺药物无法缓解,及时就医才是关键。”
(文/向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