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青岛都市圈:“融圈进群延链”蹄疾步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5 06:45:00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济青“双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

青岛都市圈:“融圈进群延链”蹄疾步稳

齐鲁大地上,“强省会”和“强龙头”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形态紧密互动。

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积极构建圈内同城发展、济青‘双圈’联动发展、济青郑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整体格局”。这是不久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会议上作出的部署。

记者从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下一步,青岛将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引领推动青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济青“双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努力为现代化强省建设多作贡献。

“四圈”并进

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双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是要以合力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带动山东成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更强劲的区域辐射力,来源于更强劲的“都市圈”。

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青岛都市圈正在锚定交通圈、产业圈、生活圈、安全圈“四圈”提质增效,打造都市圈协同发展标杆。

构建“陆海空铁”立体互联交通圈。青岛都市圈将继续加速轨道成网,加快推进潍宿高铁及青岛连接线、青岛地铁8号线等在建项目,开工董沂铁路,开展青平莱、即墨—海阳、胶州—高密等市域铁路研究,激活城际“毛细血管”。贯通瓶颈道路,推进董梁高速、蓝谷至机场快速通道等在建项目,开工G308、北海路北延等项目。推动港口升级,建设董家口港区集装箱码头、日照港转型升级工程,推进港口铁水联运,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整合空域资源,加快胶东国际机场二期研究,布局更多异地航站楼,推广“空铁快线”联运模式,拓展无人机物流、应急救援等低空经济场景。优化交通运输一体化应用平台,推动交通数据跨市共享,实现多式联运“一单制”服务。

打造“海陆协同”现代产业圈。海洋经济是青岛都市圈的禀赋和特色,青岛将带领圈内城市发挥海上试验场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作用,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建海洋技术交易市场,集中布局船舶与海工、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项目,引进海洋企业总部,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同时,发挥蓝海股权、工业互联网、半岛科创联盟等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扩大青岛金融、科技、产业的辐射影响力,赋能整个都市圈。

共建“同城同质”生活圈。在文旅融合上,联合推广“驾享胶东”、童玩季、胶东之礼、“胶河好品”等区域品牌。推进医学检查结果互认,推广远程医疗,支持高水平医疗机构跨市设立分支机构,构建“1小时航空医疗救援圈”。在社保服务同城化上,拓展“鲁通码”跨市应用,全面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公积金异地贷款同城化,完善工伤保险一体化平台,推进社保卡在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的跨市应用。

筑牢“陆海一体”韧性安全圈。圈内城市将从生态联防联治、应急协同升级、粮食能源保障等维度协同发力,建立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联动响应机制,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机制,推进煤电节能改造、保障能源安全。

突破县域

县域是都市圈的基础单元,也是都市圈创新发展的关键区域。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构建区域协作的全新机制、围绕产业链深度协同……在青岛都市圈的发展进程中,诸多突破之举,正在县域精彩上演。

青岛都市圈毗邻县市已经建立了30余个协作机制:莱西莱阳合资成立全省首个跨区域一体化平台运营公司,颁出全省首张跨区域营业执照;青岛自贸片区联动潍坊、日照,创新推出“农药跨境电商出口”“数字化仓储+金融”等新型贸易模式;平度—昌邑—莱州绿色化工联动区建立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机制、突发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机制……

在产业协同上,目前在青岛都市圈及其辐射的胶东五市,已经形成了多组市际县域合作区建设意向——西海岸新区分别与东港、诸城签约,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胶州、高密签约,支持高密融入上合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海阳、莱阳与即墨签约共建海洋产业联动区;平度、昌邑、莱州签约共建绿色化工联动区;海阳、乳山签约共建新能源产业联动区。

以胶州和高密为例,双方将共建低空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低空物流、低空综合服务、工业级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飞行汽车等赛道;在文旅资源融合上,双方将依托“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串联少海风景区、艾山风景区、红高粱小镇、莫言文学艺术馆等旅游资源,设计并发布一批旅游新产品和新线路;在机制探索上,双方将建立健全跨域项目和共建园区、“飞地”园区的产值统计归属、财税利益分成等相关政策和制度规则。

下一步,青岛都市圈将依托市际县域合作区,推动产业跨市布局和集群化发展,提高都市圈产业配套率,推广“总部+基地”模式,支持互建“飞地”,探索更多有效优化要素配置的新模式,提升都市圈辐射能力。

济青联动

济青“双圈”协同,是两个都市圈从“单兵突进”到“集群作战”的战略升级。近年来,济南都市圈与青岛都市圈在协同联动上成效初现。

平均约15分钟开行一趟,“济青快线”动车组列车增至34列,其中两地一站直达列车20列……济青高铁的公交化运营,拉近了两座城市的距离。作为沿黄陆海大通道的重要枢纽,青岛港与济南内陆港联动愈发紧密,合力打造济青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在产业创新上,济青合作的探索也逐渐深入,依托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1200项技术解决方案与场景需求清单得以发布,激发两座城市的数字经济活力。联手集聚人才这一推动创新的关键资源,济青已就A类人才互认达成初步意向。

下一步,青岛将从多个方向发力,推动“双圈”协同联动。

推进基础设施协同联动。青岛将深化济青高铁“公交化”运行,加快建成济青与周边城市1小时交通圈。推动胶东机场联合济南机场协同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新开、加密国内外航线。谋划构建沿黄陆海大通道,深化青岛港与济南都市圈内陆港联动,提升对外畅达度。

推进产业体系协同联动。青岛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梳理产业图谱,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合作,携手济南联合培育一批跨区域产业园区。建好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联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依托济青双都市圈产业与资本对接合作平台,服务济青双圈科创企业培育融资。推动与济南都市圈文旅资源整合,探索打造济青双圈文化旅游通票产品。

推进科创资源协同联动。青岛将联合双圈优势科研资源,推动组建跨区域产学研联盟,促进齐鲁、胶东滨海科创大走廊联动发展,加快构建济青科创智造廊带。建好济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推动双圈人才交流合作。

推进对外开放协同联动。青岛将联合济南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打造济青国家综合货运枢纽。提升RCEP山东企业服务中心服务能级,完善“RCEP泛外贸服务平台”功能,推动双圈企业面向RCEP区域精准开拓市场。办好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等活动,邀请双圈城市参与,强化经贸交流合作。

推进公共服务协同联动。依托青岛都市圈已实现政务服务联通互认的13个“一件事”,青岛将联合济南都市圈开展高频服务事项联通互认、协同合作。发挥济青教育、医疗等资源优势,探索合作办学、合作办院模式,促进双圈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区域共享。(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