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AI短剧狂奔,别忘了给技术装上人文刹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04:00:00    

美男鱼为人类生子、比熊犬化身王室公主、外卖员穿梭阴间送单……AI风口之下,一种新型短剧正在短视频平台井喷式涌现。近期收官的全球首部AI单元故事集《新世界加载中》,便是其中典型代表。该剧涵盖黏土动漫、东方水墨乃至未来赛博等多元画风,全网曝光量超13.7亿。玄幻短剧《九尾狐男妖爱上我》同样成绩亮眼,播放量突破1.8亿。还有以古文明遗迹为主题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改编自《山海经》的《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等短剧,也在各自题材领域大放异彩。这些脑洞大开、画面抽象猎奇的内容,都有一个共性——由AI制作而成。

在短剧持续火热的背景下,AI工具的快速迭代为行业开辟了全新赛道。相较于真人拍摄的耗时耗力,AI短剧仅凭“一人一电脑”或小型工作室,数小时内就能轻松打造从浩瀚宇宙到灵异世界的超现实画面。这种效率革命带来的冲击,比想象中来得更猛烈些。过去需要团队打磨数周的分镜,现在输入关键词即可批量生成;动辄花费几十万的场景搭建,用AI绘画引擎渲染分分钟搞定;甚至连角色的细微表情,也能通过深度学习模仿得惟妙惟肖。

技术的突破让不少创作者欢呼,“人人皆可拍剧”终于照进现实。许多才华迸发的草根创作者,曾局限于拍摄成本难以将想法落地,而AI的出现让其如虎添翼,在短时间内释放和呈现灵感创意。随着更多人的参与,大众智慧碰撞带来的量变,也将推动AI短剧涌现更多“华点”,创造出更丰富的可能性。

但AI技术以惊人的速度重塑内容生产的同时,也让人嗅到了一丝隐忧:当剧本生成比打字还快,虚拟演员取代真人表情,影视创作会不会沦为算法的流水线?

热闹背后,同质化的幽灵正在徘徊。打开各大短剧平台,AI生成的剧情高度集中于仙侠、科幻、宠物和末日等领域,角色对话像从同一个模板里抠出来的。有编剧苦笑:“现在写剧本不用比创意,比的是谁能更快喂给AI更火的关键词。”

AI短剧已经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观众最为关心的是“好不好看”。曾有业内人士犀利点评AI短剧行业现状,“能够批量生产59分作品,但及格作品还在个位数,真正的高分作品还是零。”影视艺术的魅力,在于打破常规的灵感迸发和突破套路的叙事创新,而算法基于大数据训练的生成逻辑,天然带有“复制成功”的倾向。长此以往,整个行业的创作生态可能陷入路径依赖的泥潭,作品中那点灵魂性的“意外之喜”将逐渐消失。

更值得警惕的是内容的空心化。AI有能力模仿《红楼梦》的语言风格,却写不出宝黛之间“求而不得”的怅惘;可以生成梵高式的星空,却画不出艺术家面对苦难的呐喊。技术能够量化情感的表象,却无法触及人心幽微处,而那正是艺术最珍贵的矿藏。影视作为“第七艺术”,其核心使命是对人性的探索与呈现。从费穆《小城之春》里压抑的情愫,到侯孝贤镜头下时代洪流里的个体命运,真正的经典作品总能在具象的叙事中抵达普遍的人性本真。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恰恰是算法难以企及的深度。

有人认为,AI只是工具,人工才是灵魂核心。就像钢笔不会代替作家,摄像机不会取代导演,算法本身也不该背锅,问题出在“技术至上”的迷思里。当平台用“AI生成”作为最大卖点,投资方把“算法预测爆款”当作决策依据,创作者疏于推敲故事内核转向依赖机器填充,工具便从解放生产力的利器变成了主宰创作的主人。阅片无数的观众领略过用AI辅助生成复杂场景的科幻片,也见识过为炫技而堆砌特效的烂片,两者的分野正在于是否守住人文为体、技术为用的底线。

短剧的灵魂不是花哨的形式,而是对现实的敏锐捕捉。无论《啥是佩奇》里城乡代际的温情碰撞,还是《逃出大英博物馆》中对文化乡愁的细腻表达,能打动人的故事终究要扎根在真实的土壤里。这些需要创作者沉下去观察、静下来思考的细节,是目前算法的盲区,也是人类创作不可替代的高地。

当下的AI短剧热潮,一定程度上照出了行业的浮躁。伴随“日更百集”成为炫耀资本,点击率压倒共鸣感,影视创作正在滑向“快消品”的陷阱。技术应是给创作者减负的拐杖,让他们有更多精力打磨故事,而不是变成驱赶创作者的鞭子,逼着他们在流量赛道上狂奔。影视创作不是简单的“内容生产”,而是需要慢工出细活的精神创造,优秀作品的诞生离不开创作者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警惕技术至上,不是拒绝技术,而是要给蒙眼狂奔的AI短剧装上人文的刹车。让算法处理繁琐的技术环节,把省出的时间留给对人性的追问;用AI拓展表现边界,却不放弃对内容深度的挖掘。技术之美与人文之美,不是对立的两极,让AI生成的宏大场景与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相结合,算法优化的叙事节奏服务于更精准的情感传递,才能实现两者的相得益彰。

就目前而言,规避“PPT式粗糙AI短剧”显然不能仅靠AI,还需要专业人士在视听审美、提示词设计等高层次细节上精耕细作,打造精品内容。比如针对AI短剧关于“主角一致性”的问题上,就需要从业者在视觉细节、镜头运用等层面不断调整,在提示词设计上多下功夫。

当然,技术的迭代仍在继续。如今,不少公司都在积极尝试,昆仑万维推出专门的AI短剧平台SkyReels,旨在实现AI一键生成完整剧本、分镜、人物对白与BGM;中文在线则计划年内正式上线自研AI工具链,覆盖剧本创作、角色设定、画面渲染等全流程制作环节。

好故事的终点,永远是人的心灵。观众打开短剧,期待的不是酷炫的特效出自AI之手,而是故事情节说到心坎里去。在这个技术狂飙、人人都能成为编剧导演的时代,守住人文的底线,才能让那些关于爱与挣扎、坚守与成长的表达始终带着温度落地。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孔德淇

责编 辛省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