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人工智能作为引领变革的核心力量,已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入规模化应用的“竞速期”。
在此背景下,中国AI产业的发展路径选择,成为关乎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命题,是继续沿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技术体系被动跟随,还是立足国情探索一条自主可控的创新路径?
答案在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智博会)上愈发清晰,跨层优化方案的全面开源开放、产业协作全新模式的发布等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我国AI发展正式进入“全面开放、紧密协作”的新阶段。
时代之问:为何必须构建自主可控的AI发展路径?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业内普遍认为,新一轮技术革命不再是单一领域的突破,而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联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集群式创新”,这种创新模式正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与思维方式。
目前我国AI产业发展的困境在算力领域较为突出,一方面外部环境受限,美国试图通过高端算力产品禁售、先进芯片工艺封锁压缩我国算力发展空间,在关键环节“卡脖子”。
另一方面,内部生态在算力领域出现“各自为战”“标准壁垒”等问题。国内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火热,但不同厂商的服务器、存储设备、算力调度平台多采用专有接口与协议,缺乏统一技术标准,跨区域、跨行业算力资源难以高效互联。
AI产业涵盖应用层、框架层、系统软件层、芯片层等多环节,却缺乏跨层级技术适配与协作机制,国产AI开发框架与芯片兼容性不足,工业场景AI应用难迁移,企业间因技术路线差异拒绝共享成果,整体竞争力薄弱。
破局之举:顺应新时代AI产业发展需求的选择
面对AI产业自主可控的挑战,中国亦坐拥数据资源海量、能源供应稳定、应用场景多元、产业链条完整的独特优势。针对行业性能瓶颈、应用成本瓶颈及技术路线锁死风险,我国并未被动应对,而是以多元路径打破技术壁垒,以开放生态促进产业协同,展现出强劲的自主突破能力。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关键要素:数据、算力、模型等领域,中国企业正多点发力、协同破局。今年年初Deepseek率先推动大模型开源,迅速带动行业创新活力。一大批覆盖垂直场景、具备差异化优势的开源大模型相继涌现,不仅极大丰富了市场供给,更让中国大模型在全球技术竞争中站稳脚跟、形成独特影响力。算力领域,中科曙光在智博会上推出AI超集群系统,并协同2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布了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推进产业链开放跨层协作,共创智算产业“安卓模式”,为破解算力困境提供了系统性方案。这一系列实践,是中国AI产业围绕“开放”与“创新”构建多元发展路径的生动缩影。
“AI计算开放架构”绝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直击算力产业核心痛点——标准不统一、协作碎片化、单卡算力不足等关键难题。在全球科技竞赛的背景下,该架构跳出“单点比拼硬件性能”的传统思维,以“协同创新”重构算力生态,通过统一接口标准,打破不同厂商服务器、存储设备、调度平台间的技术壁垒,破解“算力孤岛”,并将通过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全链路适配,彻底解决技术对齐难、产业协作弱的问题。
实践证明,以集群创新破技术壁垒、以多元路径育可持续生态、以开放架构构建普惠、繁荣的AI业态,这既是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也是推动信息技术自立自强的必然路径;既顺应全球技术创新开放共享的时代趋势,又契合我国破解“卡脖子”难题、推动算力普惠的国情需求,同时也贴近产业降低应用成本、提升创新效率的发展要求。
未来之道:从“自强不息”迈向“生生不息”
值得强调的是,推动AI产业开放架构发展,并非否定垂直整合路线的价值,而是拒绝“单一路线依赖”,倡导多路线齐头并进。开放架构通过汇聚多主体力量、整合多领域资源,既能以集群算力弥补单卡性能差距,又能通过生态协同降低应用迁移成本,更能为创新提供多元试错空间。
随着AI行业头部企业在开放架构、开放生态方面的带动引领,中国AI产业正式进入“全面开放、紧密协作”的新阶段,也让普惠算力真正扎根产业、服务社会发展。
面向未来,还需提高开放生态的全球竞争力。应鼓励国内企业以开放架构为基础“走出去”,参与全球AI标准制定,推动国产技术与国际规则对接;吸引全球优秀开发者加入国产开源社区,形成“全球创新、中国主导”的生态格局。通过国际合作共建“算力基础设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成本算力服务,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开放共赢”的中国理念。
在全球AI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中国正以开放架构引领AI产业创新的实践,证明了我们有能力在“自主可控”与“开放协作”之间找到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从开放生态到创新生态,从“自强不息”的技术突破迈向“生生不息”的产业繁荣,推动中国AI产业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为全球AI生态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