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五一”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看宋代中国两大民窑如何货通全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7:56:00    

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文/图

桑叶入瓷成日本茶席珍品,特殊符号印上定制瓷碗畅销海外……日前,“吉韵磁彩——吉州窑与磁灶窑宋瓷精品展”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伊斯兰陈列馆3楼开幕。作为宋代的两大知名民窑,江西吉州窑、泉州磁灶窑的近200件宋元瓷器的收藏精品集体亮相,一展千年前“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

游客在观看磁灶窑的宋代瓷器精品

据悉,这场展览将持续至7月27日,由江西省吉安市博物馆、江西省吉州窑博物馆、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福建省晋江市博物馆、福建省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联合主办。

这些带着泥土与海风气息的“外贸货”,藏着古人怎样的商业智慧?4月28日,记者走进展馆,专访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陈颖艳,揭秘这些宋代“明星”陶瓷畅销海外的生意经。

创意营销:自然+艺术,烧出爆款“出口货”

“先有吉州,后有饶州(景德镇)”,在江西当地流传的一句谚语里,可见吉州窑在陶瓷发展史的重要地位。

在吉州窑的展厅里,南宋木叶盏,堪称古代瓷器界的“创意天花板”。漆黑的釉面中,一片完整的桑叶脉络清晰可见,边缘泛着金褐色的釉光,仿佛把深秋的落叶永久封存进碗里。

吉州窑的“创意天花板”木叶盏

陈颖艳副馆长介绍,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创烧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是我国古代江南著名的综合性民瓷窑。这种将自然元素直接烧进瓷器的工艺,在宋代独树一帜。当时,吉州窑所在的永和镇,数千窑工在农耕之余观察自然,把普通桑叶变成艺术元素。到了元代,这些桑叶碗跟着商船东渡日本,立刻被奉为“天目盏”珍品,成了日本茶席上的高端定制款,妥妥的古代“网红出口货”。

除了木叶盏,吉州窑的工匠还擅长“跨界”创作。他们把民间剪纸艺术搬进窑厂,发明了剪纸贴花工艺,并让它变成瓷器畅销密码。先把剪纸纹样贴在黑釉胎体上,再薄薄地刷一层釉,高温烧制后,剪纸图案清晰地印在釉面上,黑白对比鲜明。

陈颖艳说,这些带着花鸟鱼虫、吉祥纹样的瓷器,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设计感,一推出就成了海外市场的抢手货。当时的外国商人看到这些会“讲故事”的瓷器,纷纷下单,吉州窑正是靠着创意,在海外打响了名气。

吉州窑带纹样的瓷器

吉州窑的釉下彩绘瓷同样亮眼。工匠们用含铁的颜料在胎体上作画,再罩一层透明釉烧制,深褐色的花鸟、山水图案跃然瓷上。这种工艺融合了中国水墨画的写意风格,笔法简练却意境十足。陈颖艳说,当时的海外客户,对这种充满东方韵味的瓷器爱不释手,吉州窑用艺术创新,成功把瓷器变成了文化输出的载体,一些产品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定制服务:“按需生产”,精准拿捏海外客户需求

宋元时期,泉州的磁灶窑因产品物美价廉而成为海外贸易陶瓷的生产基地,执壶与军持等更是外销陶瓷的代表,苏门答腊称磁灶窑的小口瓶为“唐酒壶”,所产龙瓮被东南亚一些部落尊为神秘之法宝。

在磁灶窑展区,一片刻着“明”字的北宋黑釉瓷片残件,揭开了古代定制生意的一角。

磁灶窑的“定制”瓷碗残件

陈颖艳介绍,当时,磁灶窑也为教众定制碗、盘等瓷器,内壁或底部印上宗教标识。这种“定向生产”的模式,不仅满足了国内宗教团体(明教)的需求,还展示了磁灶窑灵活的生意头脑——不局限于海外市场,靠定制服务拓宽财路。

陈颖艳说,除了国内定制,磁灶窑更是海外“私人定制”的高手。当时,东南亚、中东的商人会带着需求来到泉州,磁灶窑的工匠就按要求生产。比如,根据东南亚的审美,设计带有热带植物纹样的瓷盘;受粟特金银器的影响,在器壁上捶揲出凹凸起伏的花瓣状纹样,使得器表能看出起伏变化,立体感十足。通过分段模制粘贴的工艺,磁灶窑能快速批量生产,既保证效率又控制成本,靠着“按需生产”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

陈颖艳认为,磁灶窑的聪明之处,还在于巧妙融合各地文化。在装饰上,既有中国传统的龙纹、莲瓣纹,也有受阿拉伯艺术影响的几何图案;釉色上,除了常见的青、黑釉,还专门烧制符合东南亚喜好的翠绿釉。这种“入乡随俗”的设计,让磁灶窑的产品既能满足不同地域的审美需求,又保留了中国瓷器的工艺特色,成了古代海外贸易中的“万能款”。

货运全球:水陆联运,“中国制造”卖全球

磁灶窑位于晋江磁灶镇,紧邻晋江支流梅溪,这条天然水道成了它的“财富密码”。陈颖艳告诉记者,陶瓷制品体积大、易碎,走陆路运输成本高又不方便,而梅溪直通泉州港,磁灶窑生产的瓷器可以直接装船,顺流而下运往世界各地。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磁灶窑省下了大量运输成本,在价格上更有竞争力。宋元时期,泉州港是世界大港,磁灶窑借着这股东风,把产品卖到了东亚、东南亚,甚至远至东非海岸。

海捞瓷记录了磁灶窑的外贸史

和磁灶窑不同,位于江西内陆的吉州窑没有水路优势,却想出了“借道”的办法。当时,赣江—鄱阳湖—长江的水运网络发达,吉州窑的瓷器先通过内河运到九江、扬州等港口城市,再转卖给沿海商人,由他们运往海外。虽然多了中转环节,但凭借产品的独特性,吉州窑依然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内陆+沿海”的合作模式,也反映了古代商业网络的成熟。

“这些沉默的文物,无声诉说着当年商船满载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驶向世界的盛况。”陈颖艳说,展厅角落的海捞瓷,是吉州窑、磁灶窑两大民窑辉煌贸易史的直接证据。有的残件上还带着修补的痕迹,有的瓷器从异国他乡回流故土,讲述着一段段风靡海外的商贸故事。

编辑:周德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