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高温如炙。象山港的海风裹挟着滚滚热浪扑向岸边,毒辣的阳光将渔船的影子拉得老长。
奉化新联船厂里,53岁的殷辉全早已换上那身厚重的劳保工作服。
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他走向不远处那艘1100匹马力的渔船。
船厂在象山港边。
殷辉全爬上需要维修的渔船。
船舱内的温度逼近60℃,闷热难耐,但他却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烤”验。
从业30余年,殷辉全深知,6月到9月是渔船维修的高峰期——禁渔期结束后,渔船必须整装待发,工期紧、任务重。
渔船有4、5层楼这么高
“天气热,但船等着要用,就得加班加点。”他坦言,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长是常态。如遇紧急订单,延长工时也是常事。
面对工作时的高温环境,他需要穿着特制的劳保服——既能抵御烈日直射,又能防范焊接、切割作业中的割伤与烫伤。
维修发动机。
“衣服厚,汗出得更多,每天得喝5斤水才能补上。”他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珠。
没一会,老殷就满头大汗。
在船厂,像殷辉全这样的维修工厂里有很多,年龄大多在30岁—40岁。而他,早已是“老资历”。
高温不仅考验体力,更考验经验与耐心。
检查船体锈迹
一艘渔船的维修需十余名工人协作完成。他们穿梭在狭小的舱室内,焊接、打磨、检查……每一步都需精准。
殷辉全说:“温度高,人容易烦躁,可活儿还得做好。渔民的安全全靠阿拉的手艺。”
等待维修的渔船。
为应对极端高温,船厂采取了一系列防护措施——
黑色遮阳布覆盖露天作业区;
工位旁配备大功率风扇;
防暑药品、清凉饮品随时可取。
整理维修工具
但殷辉全清楚,真正的“降温”在于效率——和同事们默契配合,利用早晨和傍晚相对凉爽的时段突击作业,中午高温时段则尽量安排室内检修,减少暴露时间。
除锈
焊接
“船舶维修需要经验积累。”他坦言,30年的风吹日晒让他的皮肤黝黑粗糙,但也练就了自己“听声辨障”的绝活:仅凭敲击船体的声音,就能判断锈蚀程度。
当被问及是否考虑退休,殷辉全摇摇头:“只要身体允许,我还想再干几年。看着修好的渔船出海,比什么都有成就感。”
这种朴实的坚守,正是无数奋斗在一线劳动者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