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贵阳贵安已成为全省健康医药研发和制造集聚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9:49:00    

“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这句流传千年的黔地民谚,不仅道出了贵州中药材资源的丰饶禀赋,更暗合着贵阳贵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产业密码。

从种植基地到产业园,一株株天麻、杜仲在智慧温室里舒展枝叶,一批批药品在智能生产线上生产流转。当现代科技与传统药香在云贵高原交织碰撞,一个百亿级健康医药产业集群正拔节生长。

4月8日,在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办的贵阳贵安2025健康医药产业推介会上,贵阳市卫健局有关负责人向与会业界代表描绘了贵阳贵安健康医药产业的壮阔发展图景:当前,贵阳贵安逐渐构建起以中成药为主,化学药、医疗器械等产品协同发展的健康医药产业格局,健康医药工业产值占全省的60%,已成为全省健康医药的研发和制造集聚区,在中药材种植、健康医药制造业、消费市场等方面具备产业发展优势。

从古老的药香秘境到现代的健康产业高地,如今,贵阳贵安正以“强省会”行动为引领,让黔地灵药在新时代绽放产业新韵,书写着传统医药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华彩篇章。

建链 有底气

资源禀赋激活产业基因

“药材好,药才好”——贵州万顺堂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超的这句感悟道破了贵阳贵安健康产业发展的底气。自2003年扎根乌当区以来,这家深耕民族药领域的企业依托本地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构建起涵盖外用药、合剂、胶囊剂、保健食品的多元生产线,其龙头产品养阴口香合剂成为传统医药迈向现代化的鲜活例证。

贵州万顺堂药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生产线车床控制器上设置控制数据。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周永 摄

同样立足本土的新天药业,以“说得清、道得明”的中药制药理念为引领,在近30年的发展中打造出坤泰胶囊、苦参凝胶等独家品种。凭借过硬研发实力,新天药业登上“2024中国中药研发实力50强”榜单,成为贵州唯一上榜的中药企业。

乌当区远程制药。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黎荣 摄

贵州远程制药以“敢与化学药对标”的勇气闯出一片天地,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3家医院专家共同牵头、19家研究中心共同研究的筋骨伤喷雾剂,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方面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临床价值获得业内认可。

这些企业的崛起正是贵阳贵安“资源变产业”逻辑的生动缩影。从中药材种植到药品生产,从实验室突破到成果产业化,“强链”之路愈走愈坚定。

乌当智汇云锦大健康产业示范园一角。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周永 摄

近年来,贵阳贵安以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为抓手,推动中成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中药种植、生产、销售、创新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依托乌当区、修文县等中成药产业集群打造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产业链招商吸引国内中医药龙头企业落地,形成集聚效应。

如今,贵阳贵安中成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近百家健康医药企业集聚发展,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规模逐渐壮大。

补链 有抓手

园区建设促进集群发展

连日来,乌当区国药西部医疗产业园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工人正在抢工期、赶进度。

乌当区国药西部医疗产业园一角。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黎荣 摄

2022年6月,乌当区与国药集团合作建设国药西部医疗产业园,项目聚焦两大板块——医疗器械与医药生产基地、中国医疗器械贵州总部基地,围绕健康医药产业的制造、流通、服务等环节积极招引行业头部企业、高精特新生产企业入驻生产基地,同时引入健康服务与管理、外贸型、企业总部等大健康类企业入驻总部基地。目前,新洋城义齿、心康智能医疗、启诚医药物流等企业已入驻;国药集团下属中国医疗器械贵州有限公司已入驻总部基地运营。“乌当区是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引领示范区,健康医药产业相关资源禀赋良好,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有着丰富的医疗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这让我们对医疗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中国医疗器械贵州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公司将积极拓展集中带量采购、“FLI+”及SPD项目,带动乌当区医药行业产业链发展,有力促进乌当区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壮大,同时积极布局全省市场,实现9个市(州)以及三甲医院、重点医院全覆盖。

最近,坐落于息烽县的贵阳市健康医药(化学药)产业园蒸汽能源供应系统调试完成,3台锅炉设备正式投用,标志着园区能源体系全面贯通。作为贵州省首个化学原料药产业园,该项目规划用地4084亩,已开工774.17亩,多个地块厂房进入装饰装修阶段。

“化学原料药一期项目完成率74%,建成厂房11.2万平方米,四组团澄华生物地块即将完工移交。”贵阳合益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宠介绍,园区已签约7家企业,全面达产后年销售额预计达25亿元,带动就业600余人,将进一步填补贵阳化学制药产业短板。

两大产业园的加速推进是贵阳贵安健康医药产业“双园补链”的生动实践。其中,乌当区以国药西部医疗产业园为依托,聚焦医疗器械与制剂制造,致力于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息烽县以化学药产业园为突破口,着力完善“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贵阳贵安把健康医药产业作为工业特色名片重点打造,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创新以及产业链招商等举措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药西部医疗产业园与贵阳市健康医药(化学药)产业园协同发力,不断补齐产业链短板,助力贵阳贵安健康医药产业集聚发展。

延链 有动能

黔地灵药书写传奇篇章

强链、补链举措的实施为贵阳贵安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筑牢了根基,“延链”策略的实施更是为贵阳贵安健康医药产业注入新动力,实现从中药材种植、药品加工到产业链配套的升级。

乌当区新天药业。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黎荣 摄

作为贵州中医药、民族药产业的重要支撑地,乌当区汇聚了健兴、新天、远程等10多家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而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配套辅材产业的支持。扎根乌当,为周边药企提供高质量的包材服务的贵州瑞龙集团塑料包装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如今,贵州瑞龙的业务版图已扩展至省内80%的医药企业,并与云南、广西、重庆等地的上百家知名药企建立合作关系。

不仅如此,贵州的医药包材企业还积极向高精尖生产技术进军。作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贵州千叶药品包装有限公司建成了制药企业最高级别的D级洁净生产车间,并先后被认定为贵州省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贵阳市PVC药包材应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荣获“中国包装优秀品牌”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动医药产业多元发展的进程中,中药材种植成为贵阳贵安健康医药产业的重要一环。

清镇市暗流镇小沟村前胡种植基地。通讯员 邓羽羽 摄

在清镇市暗流镇小沟村,前胡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一株株前胡长势喜人,散发着浓郁的药香。村民熟练地采挖前胡,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去年,我们村积极盘活闲置土地资源60亩种植前胡,预计每亩可采收500公斤,总收割量预计能达3万公斤左右。”小沟村党支部副书记黄训练说。前胡作为一味传统中药材,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消痰止咳等功效,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暗流镇抢抓机遇,立足本村资源优势,积极动员村干部、党员带头种植,2024年该镇前胡种植面积已达300亩,带动50人次群众就业。

修文县大石布依族乡高丰村的茯苓种植基地连年丰收。茯苓个大质优,散发着淡淡的菌香,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据了解,茯苓是一种菌类植物,作为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补气健脾、宁心安神等功能。2024年,高丰村外出“取经”学习种植方法,引进合作团队,由村集体企业流转土地、组织劳动力,合作团队负责提供种植技术与市场销售,共同打造茯苓试验基地。高丰村先后流转林地43亩、土地26亩种植茯苓,每季茯苓可以采收3茬,预计亩产3吨,亩产值在2万元以上。

乌当区新堡乡马头村贵州兴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黎荣 摄

贵阳贵安蕴藏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贵阳贵安高度重视中草药种植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财政补贴、技术支持到市场推广,全方位扶持中药材种植产业。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不仅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还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动中药材种植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打造中药材种植特色产业村庄。截至今年3月,贵阳贵安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超过5万亩。

如今,秉持链式赋能的发展理念,贵阳贵安协同推进强链、补链、延链举措,健康医药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展望未来,在政策持续扶持、技术创新驱动以及产业协同发展的有力支撑下,贵阳贵安必将续写“黔地灵药”的传奇篇章,为健康医药产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记者 常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