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教育链对接产业链 实验室直通生产线|产教融合跑出人才培养“加速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14:54:00    

一辆电动重卡缓缓驶入全自动换电站,机械臂精准抓取电池包,仅用3分钟便完成换电,在黔西南州兴义市清水河,这座于去年底建成投运的贵州首座“光—充(换)—放(S2G)”无人化智慧场站,不仅标志着“绿能零碳”交通技术的新突破,更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实践案例。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师生团队深度参与项目建设,探索出一条“教育链对接产业链、实验室直通生产线”的产教融合新路。

贵州省首座“光-充(换)-放(S2G)”无人化智慧场站

把课堂搬到工地:真题实做锻造硬核人才

“课堂上的电池热力学模型多是理想状态,但在矿区重卡的实际运行中,频繁充放电和颠簸震动导致温度场剧烈变化,传统模型根本无法准确捕捉风险。”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三学生彭夏泠回忆起在清水河项目中的经历时说道。他和同学发现课堂理论与工程现场之间存在差距——教科书中的稳态模型难以应对动态复杂的实际环境。

为解决这一难题,电气工程学院韩松教授带领学生重构模型,结合传热学与流体力学方程,搭建起电池包三维热扩散仿真框架。同时,企业导师提供了贵州矿区电动重卡的实际运行数据,指导团队验证模型边界条件。“当我们遇到电池换电过程效率低的问题,导师带我们到现场动手寻找到问题的根源。”学生李红磊表示,团队据此改进的预警系统误报率大幅降低,相关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研究小组师生合影

这种“问题—理论—实践”闭环培养模式,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实现精准对接。数据显示,近年来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研究生就业率更是高达99%以上。毕业生广泛就职于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并成为新能源企业的“抢手货”。

把论文写进车间:校企共研攻克产业痛点

在清水河项目中,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师生团队联合企业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研发并申请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这些成果针对三大产业痛点:电池安全、换电效率和能源调度提出了创新解决方案。

“这些专利技术旨在提出重卡换电站的动力电池安全监测、预警以及抛掷式消防方案,从而杜绝因热失控导致的整站损毁等财产损失,避免人员伤亡,同时控制消防成本。”团队负责人韩松教授介绍道。早在2022年,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张靖便带领团队主动寻求省能源局等行业主管部门支持,积极对接贵州金元绿链物流开发有限公司、贵州金元智慧能源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攻关,助力贵州新兴产业发展。

与企业开展技术研讨

去年初,企业提出了电动重卡无人智慧充换电站的研发意向,这促使团队迅速调整研究方向。依托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深厚研究基础,结合重卡换电站实际需求,团队很快取得技术突破,测试结果表明了该技术的有效性。

“企业要快速灭火,高校要深挖火源。”韩松如此比喻校企协同模式。他认为,“应用攻关+基础研究”的双轮驱动,使高校科研既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又筑牢了技术长效发展之基。

把发展扎进土地:教育科技双链赋能“电动贵州”

“高校师生必须走出实验室,到生产一线找真问题。”张靖强调。清水河项目背后,是一场持续多年的教育改革:学院拆除传统课堂的“围墙”,构建“双向互动、校企协同”的培养模式。

学院聘请能源与电力行业的优秀专家担任产业导师,与校内教师组成“双导师”团队;实施“项目制”考核,研究生深度参与科研项目的技术攻关过程;建成多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攻关新能源高效开发与利用技术……

这些改革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学院与贵州电网公司等企业联合申请并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相关技术已在贵州、广西、海南等地大范围推广应用,为贵州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和技术借鉴。同时,在教育教学方面,学院也获得了贵州省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二等奖等,育人成果显著。

“高校要成为产业变革的‘反应釜’。”张靖表示,学院将继续深入贵州省能源与电力行业,对接“富矿精开”、新能源产业基地、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需求,积极探索产教协同培养模式,推动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协同发展。

随着产教协同模式的不断深化,这场始于课堂的绿色变革正转化为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雨

编辑 袁航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孙晓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