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芳菲浸染,书香漫卷致远。当第30个世界读书日踏着诗意的节拍翩然而至,本报诚邀南阳历届“书香个人”十位代表雅集论道,共话全民阅读发展新篇。他们如点点星火,扎根南阳沃土,以阅读为炬,燃动满城书香热潮;他们更是文化长河的守护者,在南阳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壮阔征程中,将城市文化基因深植血脉,于文脉传承的岁月长卷,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奋斗印记。
今日,我们将这些阅读领航者的真知灼见刊发。此举既是对全民阅读国家战略的生动呼应,更是为擘画“满城书香、全民悦读”的书香南阳,探寻一条行稳致远的实践路径。让我们在字里行间触摸阅读的炽热温度,让书香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城市肌理,成为南阳最动人的文化标识。以千年文脉为笔,以智慧书香为墨,共同书写“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城市发展壮美华章。
钻坚仰高读经典
□ 关玉国
经典是指经久不衰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经典是优秀文化,民族自信,思想宝库,智慧结晶,语言精华,修身指南,齐家法宝,治国史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多读经典,有利于了解历史,丰富知识,提高素养,借鉴执政。尤其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需要经典阅读作“底子”。有经典为伴,心胸会豁然开朗,而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能够顶得住风浪、经得起挫折,沉下心、立大志、经大事,往往都来源于经典的陶冶与锤炼。
读经典,要钻坚仰高读。坚持古为今用,努力攻读,深入研究,既述且作,力求达到较高水平。要变古为今读。文言四难,字词语句,注解诠释,训诂知义。只有变古为今,才能求真创新。要实事求是读。学习研究经典,关键是掌握经典中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把经典作为唯一的准则和结论来对待,一定要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要集思广益读。把自主阅读与阅读分享、自己读书与大家讨论结合起来,在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要与时俱进读。坚持用创新和发展的观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既要保持连续性,更要体现时代性。
厚重书香扑面来
□ 梁海磊
“书香是一种氛围”。今年全国两会参加政协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从过去的书香世家,讲到现在提倡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社会,他语重心长又深情期许:“数字化时代,社会节奏快,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坐着读本书不容易”。“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书香,该是一个时代最宝贵的氛围。
推开厚重的历史大门,厚重的书香扑面而来。陈独秀主笔《新青年》、李大钊写出《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真理的种子在一缕墨香的氤氲中,唤醒了这个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的民族。新征程是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全民阅读”“书香中国”,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连续12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书香充盈的社会,必定是满载希望和充满生机的社会。书香,该是一个民族最厚重的气质。
南阳,这个“值得三顾的地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书香的眷顾和书香的涵育。“诸葛书屋”“农家书屋”“知识小巷”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正在标注着这片热土的新高度、新样貌,书香正在浸润乡村、社区的每个角落。请相信,从读一本书开始,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与世界的距离会更近、与现代文明会更亲。
阅读,是人类进化的隐形翅膀
□ 刁仁庆
人类进化靠劳动,改善劳动条件靠文明,促进文明发展靠智慧,而获取智慧的主要途径靠阅读。阅读,是人类进化的隐形翅膀。
人类进化的规律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人类进化的历程,也就是文明发展的历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文明发展之所以始终没有停步,并且质量越来越高,就是因为人类在不断地阅读,在阅读中不断地获取知识,不断地认识未知世界、探索科技新领域和破解物质新魔方。人类阅读的广度有多广,文明的进化深度就有多深。两者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又是成正比的关系。
人类进化涉及基因学,在基因学领域中,科学家已经能娴熟地克隆生命。但世界科学组织严禁克隆人类,为什么?因为克隆是“复制”而不是进化,生命只有进化才拥有智慧,智慧的源泉,就是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的阅读!克隆只能使生命质量退化,而进化才能使文明持续提升。
当下需要的阅读是全方位阅读,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不采取广泛的阅读,人类就难以适应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更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要深阅读、细阅读。也就是说,在阅读知识的途径中,要进行研究、发现、试验和探索。让阅读的成果,高效地转化为推动文明的核心动力。
让书香浸润孩子心田
□ 鲁 钊
幼时居家内乡灵山南麓,我无书可阅,曾在亲戚家不顾吃饭一气把一本《民间文学》读完,躲老叔家一天把《三国演义》囫囵吞读,曾因一本《少年文艺》为同学抄了整本暑假作业,因破烂流丢的作家回忆录替人割了几十筐猪草。是以,我体味培养读书兴趣的重要性,在为孩子们交流时刻意关注。
蕴藏深情付话语,文学之光照未来。我深谙以优秀作品引领前行的重要性,自觉担负起使命,受邀为大中小学生作过数十场讲座,甘愿受聘为读书导师,多次辅导报社小记者。我给孩子们讲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也是文学之城,从汉、唐到当代南阳作家群,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历史小说创作是二月河时代、科幻小说创作是王晋康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70部典藏作品,收录两部历史小说,全是南阳作家著作;茅盾文学奖南阳人占4席,全国地级城市最多……文学之城美誉毋庸置疑。激励孩子热爱阅读,更应有文学素养,不求成为作家,而是丰厚文化底蕴,促进全面发展,持恒向学,追求卓越,建设南阳重绽历史荣光,助推伟大祖国回归历史应有的位置。
唯有读书自芳华
□ 文香婵
书之于我就像贾宝玉脖子上的那块儿玉,须臾不可离开。经常逛书店、恋书房便成了我人生中的乐趣,要是隔了一天两天没去书店,整个人工作生活黯然失色,走起路来也无精打采。
我始终不渝地认为:在当今AI时代,如果能真正静下心来,给自己的灵魂放个假——唯有读书才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从深爱读书到走上写作这条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自己不懈的努力,也是南阳文学艺术界的前辈,以及众文友鼓励和支持的结果。随着中篇小说《风山村魂》在市委宣传部的立项成功,散文集《远山近树》《文香飘远》的出版,一篇篇文章屡见报端并获奖,我坚信“有志者事竟成,勤奋方能结硕果”。
“物质的贫穷不能摧毁你一生的尊严,精神的贫穷却能耗尽你几世的轮回。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读的书,你触碰过的那些文字,会在不知不觉中帮你认识这个世界。会悄悄地帮你祛除脸上的肤浅和无知!虽然读书不一定能够功成名就,不一定让你前程似锦,但能够让你说话有道理,做事有余地,出言有尺度,嬉笑有分寸。读书虽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但不读书会挡住你很多岀路。”这是2023年,我在西南政法大学参加“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妇联干部法治能力提升培训班”时听到的一段话,完美地阐释了“人为什么读书,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
在心里邂逅诗与远方
□ 朱振华
读书,是心灵的旅行,是智慧的积累。在书中,我们可以明心见性,洞悉人生百态,雕琢生命智慧结晶。只要打开书,就在心里邂逅诗与远方。因为这些泛着人性光芒和透着人生哲理与温暖的文字,宛如优雅的时光,照进读书人纯净的心灵。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煮茶读书,是一场看不见的精神修炼,它如同为人生绘就底色的画笔,赋予读书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主要是书香早已融入读书人的骨髓,延伸到自己的品质中,即使人生最终跌入繁琐,读书却可以让人洗尽铅华,也能保持同样的心境,营造不一样的情调,培养不一样的素养。
读书不仅是一种心智的修行,更是灵魂的洗礼,思想的觉醒。读书越多,你的世界就越大,你的思想就越豁达,你的灵魂就更温暖。读书会让你冲破执念的枷锁,开启重生的大门;读书会让你找到每一个渴望被理解与共鸣的灵魂,张扬起伟岸的风帆;读书会让你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宿;读书会让你仰望到夜空中最亮的星,赋予自己在现实的泥淖中砥砺前行的勇气与力量。
阅读,是人生进阶的必由之路
□ 于 杭
自古至今,有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之说。而我认为,当你没有条件和能力行万里路时,读万卷书恰恰是你最容易接近万里路的捷径。
作为读书人,我始终把书视为最亲近的朋友,无论新书、旧书,无论买书、借书,都爱不释手,沉浸其间,乐此不疲。而作为普罗大众,则更不应该远离读书,反而要把读书视为人生的必要修行。
随着人的成长,我们对外界的依赖越来越大,受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读书恰恰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可以让灵魂躲避、修炼、成长、疗愈的天地。
阅读可以博而杂,也可以专而精。不论经史子集,不论昼夜晨昏,总有可以阅读的自由。无论怎样的阅读方式,都是使你对抗外部世界干扰的最好选择。
在纷纷扰扰的尘世行走中,书不是我们的道具,而是我们行囊中的必备之物,是我们内心走向自由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人生进阶的必走阶梯。
请选择适合你的阅读方式吧,让我们一起在快乐阅读中,见天地,见众生,见幸福的自己,让你的心气、智力、格局在阅读中打开新的天地。
阅读引领灵魂向上
□ 徐 文
一个人热爱阅读,博览群书,甚或坐拥书城,是人生的福事、幸事。这可以使之在浮世的喧嚣中沉静下来,倘若是读一本线装的古籍善本,按照古人的习惯,还要在斗室中沐浴、焚香,外洁其体,内洁其心,想来是颇为风雅的。
读书就是和伟大的灵魂对话。为了更好地享有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成果,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要凿开认知的坚冰,只要其滋养我,令我内心的世界日渐丰盈,且拿来为用,无问西东。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之作,背后都有着巨大的灵魂,如俄国的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法国的雨果,英国的狄更斯的精品力作,都属于绕不过去的大书,可以说他们具有某种“家族相似性”,他们是文学史上的“黄金家族”。托尔斯泰史前巨兽般的厚重、悲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刻,洞察入微,对人性的深层开掘,雨果作品中透射出的宽容、博爱,狄更斯的博大宏广,都为构建人类的精神谱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给阅读者带来深彻、智性的快乐,引领灵魂向上。
精读一本智慧之书,即是在艺术或学问中修行,是件极有趣味的事。
读书,涵养格局
□ 刘平家
读《史记》,我常常为司马迁的如椽大笔所折服,能把史书写得那么宏博生动,没有大格局是不可能的。
人们常说,格局都是被委屈撑大的,人生都是被苦难成就的,诚哉斯言!
司马迁因为直言替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从而遭受无妄之灾,差点殒命刑场,后忍辱发愤著述,写就五十多万字的《史记》。在那发愤著书的十多年里,司马迁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委屈,正是想到了古人历经磨难而成就大业的事迹,司马迁才暗下决心,在极度委屈中,焚膏继晷,奋力写作,用血泪写出了不朽的著作,人格在磨难中熠熠生辉。
细细想来,我们发现,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坎坎坷坷与风风雨雨,总有受委屈的时候,我们要经得起考验,多读一读像《史记》这样的历史巨著,在古圣先贤事迹的感召下,涵养格局,蔑视苦难,踏平坎坷,努力奋斗,从而创造出不凡的业绩。
以书为炬明人生之盏
□ 巴志强
我始终相信,读书是普通人与命运对话的底气。年少时煤油灯下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卖冰棍时手捧《唐诗三百首》,这些与书相伴的时光,早已成为生命的底色。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走万里茶道磨出血泡时,《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在煤矿读书的段落让我懂得:文字能将苦难转化为心灵的养分。那些被汗水浸透的书页,教会我用“多读、多写、多思、多问、多练”编织知识之网。后来出版《读书改变人生》,从握铁锹的手到拿起书写人生的笔,文字的力量,正是为困顿中的心灵搭建向上的阶梯。
作为阅读推广人,我愿让每个南阳人在书中找到远方:让农家少年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让城市青年在快节奏中守住澄明,让孩子们懂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要用一生践行的信念。
今年世界读书日,我将带着新的书单走进校园和社区。读书是生命的远征,而我,愿做永远举着火炬的引路人。(组稿:董志国)
编辑:王冕 初审:赵林蔚 终审: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