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和浩特4月11日消息(记者杨亚东)近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了解到,内蒙古“交能融合”建设全面提速,通过创新交通运输场景应用,统筹布局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设施,在服务区、收费站、边坡等空间资源上做足文章,同步推进新能源充电网络建设、清洁燃料加注设施布局和新能源重卡推广,加快形成交通产业新质生产力,全面擘画绿色交通新图景,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新能源车辆正在“光储超充”一体示范站内充电(央广网发 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供图 )
在京藏高速内蒙古卓资山服务区,“光储超充”一体示范站为新能源交通出行“提速”:得益于先进的液冷超充技术,仅需10多分钟即可完成80%电量补给,车主“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便捷体验成为现实。
据介绍,“风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通过构建可再生能源系统,实现了服务区零化石能源消耗和100%绿电供应。东西两侧服务区各配置600千瓦全液冷超级群充设备,可同时为24台新能源车辆提供高效充电服务。
在这里,光伏发电系统预计平均年发电量约73.23万千瓦时,平均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50吨;风力发电系统预计平均年发电量约7.2万千瓦时,平均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4吨。
行驶在京新高速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纳林湖路段,由光伏板集聚形成的“蓝色海洋”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设置在公路边坡上的光伏板(央广网发 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供图 )
纳林湖收费站与服务区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方式,优先满足站内和服务区的自身用电需求,剩余电量则并入电网,既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又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目前,在巴彦淖尔市境内的服务区和收费所投建的9处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分布式光伏电站,已全部并网发电、投入运营,装机容量达到了2.41MW;利用国道242巴音前达门服务区周边护坡、两侧夹道绿化带等场地,配置了3510块光伏组件,装机容量约2兆瓦,投资约1743万元,展现了内蒙古在交通基础设施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上的创新智慧。
在包头至鄂尔多斯的能源运输大通道上,新能源重卡正成为绿色物流的新名片。这些卡车以电力为能源驱动,可以就近在工业园区、矿区、物流园区及主要货运通道布局的新能源重卡换充电站实现快速补能,构建起了清洁高效的货运体系。
内蒙古天耀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晓宇给记者算了一笔生态账、经济账:以6x4标重49吨牵引车行驶百公里的物流运输为例,传统柴油车吨公里能耗3.2元左右,费用为15680元;新能源电动重卡吨公里1.5元左右,费用为7350元,节省一半以上的资金,同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5.2千克。
据了解,2024年以来,内蒙古已建成新能源重卡换充电站21座,其中换充电站10座、充电站11座;建成包头至鄂尔多斯、满都拉至包头、包头至大成西、准格尔旗至托县电厂4条新能源物流示范通道,为传统能源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新路径。
新能源光储超充示范站使用率极高(央广网发 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供图 )
为更好服务绿色出行,内蒙古交通运输部门按照公路沿线、旅游景区、旗县主城区、乡镇建制村四大场景,逐步推动“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充电网络建设,为绿色出行注入“新电能”。
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建成农村牧区充电桩23972个,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100%可用可查,具备条件的普通国省干线服务区、养护道班充电桩覆盖率达100%,为城乡居民绿色出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交能融合”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逐“绿”而行、向“新”发展,加速形成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让绿色交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
鸣谢: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