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苏州高新区在这盎然春意中
正奋力驰骋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快车道上
一系列创新项目稳健落地
一个个创新成果如繁花般竞相绽放
使得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
成为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沃土
为区域经济向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注入了磅礴力量
其中,“光伏+”作为一种前沿的跨界融合能源模式,将光伏发电与各类行业、先进技术深度交织,为新能源产业的创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开年以来,高新区凭借一系列别出心裁的“光伏+”创新项目,用一块块光伏“蓝”点亮发展“绿”,精心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新能源产业蓝图。
光伏+水务
“地上发电、地下净水”愿景成实景
在狮山水质净化厂,一座“绿色能源工厂”正悄然运转,成为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这座由苏高新股份旗下绿碳公司投资建设的狮山水质净化厂分布式光伏项目,在春日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该项目创新性地将主楼顶部及停车楼廊桥屋顶改造成235.17KWp光伏矩阵,不仅巧妙地保留了建筑美学,更在能源供应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每年输出23万千瓦时的清洁电力,可为100户家庭持续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能量。换算下来,每年可节约标准煤69.5吨,减排二氧化碳190.4吨,这一数据直观地展现了其在环保领域的卓越贡献,相当于为大地增添了1.1万棵成年树木的生态效益。
走进项目内部,科技创新的力量无处不在。通过物联网技术精心构建的“智慧大脑”,宛如一位精准的指挥家,实时调节发电量与水处理能耗,促成“以光养水、以水促光”的良性循环。而功率优化器则像一位忠诚的卫士,时刻监测每一块光伏组件的运行状态,一旦出现故障,能迅速实现精准定位,同时具备过压、过流、过温保护功能,在紧急情况下一键切断输出,为系统安全运行筑牢坚实防线。
停车楼内的“光充一体”示范站更是一大亮点,8台直流快充桩与6台交流慢充桩整齐排列,让新能源车充电与光伏发电无缝对接,引领着“停车充电两不误”的低碳生活新风尚,成为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在生活场景应用中的创新典范。
光伏+储能
开启高效储能与绿色能源利用新篇章
近日,莱克电气绿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1.5MW/3.225MWh储能项目顺利并网,开启高效储能与绿色能源利用的新篇章。
项目充分利用厂区既有分布式光伏作为绿电生产源头,并依据现场配电及用电实际条件,将系统分3个点位进行室外布置。通过建设15台装机容量为1.5MW/3.225MWh的分布式储能一体柜系统,犹如15位能量管理大师,精准从厂区绿电消纳、削峰填谷角度切入,全方位保障企业的峰谷用电需求。
项目建成后,储能每年移峰填谷电量超210万度,在助力厂区实现扩容降需的同时,可带来峰谷价差全生命周期收益超220万元,协助莱克电气降低用电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为企业自身发展注入新活力,更在区域层面缓解了电网运行压力,优化了电力资源配置,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为高新区新能源产业的协同发展贡献了关键力量。
光伏+科研
打造全市首个
资源循环化利用分布式光伏示范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科研合作的前沿阵地,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分布式屋面EMC合作项目正成为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今年1月,绿碳公司与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以“投资+学研”的创新合作模式,携手打造全市首个资源循环化利用分布式光伏示范项目。项目总装机容量约580KW,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预计年发电量约60万度,每年可节约二氧化碳排放量686吨,节约标煤219.45吨。
项目开创性地运用可再生循环光电建材组件,并精心保留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屋顶花园,设置就地消纳的光泵一体系统,将新能源实体一体化场景与区内支流水系微环境有机结合,进一步丰富了研究院的绿色属性。
这一项目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场景,更为高新区后续推进相关流域治理提供了可推广、易复制、低成本的样板案例,彰显了高新区在新能源产业产学研融合发展道路上的积极探索与引领作用。
光伏+交通
助力构建绿色智慧交通网络
交通领域同样是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战场。
年初,苏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1800K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苏州市构建绿色智能交通网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该项目位于高新区城际路51号的浒墅关车辆段联合车库,作为苏州市首个市级城市轨道交通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和江苏省首个35KV电压等级高压并网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达1800KW。所发电量优先满足苏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基地及相关正线的用电负荷,每年约175万度的绿色电力输送,极大地缓解了线路用电压力,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
研发团队针对轨交系统复杂的环境和严苛的安全要求,在光伏板安装工艺、能量转换效率提升、智能监控与运维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艰难曲折的创新实践。全国首次在轨道交通行业使用的挡风板式光伏支架,使光板安装在最佳倾角,保证了电站最大发电效率,同时具备重量轻、防风安全性好、安装不破坏屋顶原有防水结构等诸多优点。先进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和远程智能监控平台的运用,确保光伏系统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高效发电并实时监测运行状态。
此外,近日,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2号线通安基地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也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位于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总装机容量达2.38MW,安装590W单晶硅组件4038块,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年均发电量突破230万kWh。项目创新采用8台300kW组串式逆变系统,通过800V高压并网技术实现能源高效传输。经测算,项目投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701.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54吨,相当于种植9.7万棵成年树木的生态效益。
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助力项目本身的高效运行,更通过产业示范效应,激发周边地区乃至整个轨道交通行业对分布式光伏技术的应用探索,催生一系列相关上下游产业,为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和产业升级打造了新的增长极。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
高新区分布式光伏并网装机容量309.11兆瓦
屋顶光伏铺设“星罗棋布”
已建和在建储能电站总容量超100兆瓦时
多种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随着一系列“光伏+”应用场景的涌现
越来越多的“愿景”正一步步走向“实景”
奋进春天里,高新区的新能源产业正如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在创新驱动和政策扶持的东风下,破浪前行。从水务与光伏的融合,到工业储能的突破;从科研合作的深化,到交通领域的创新应用,高新区正全方位布局新能源产业,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书写着壮丽篇章。
来源:苏州高新区发布
编辑:小尹